数字农业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有效落地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争取到2030年,累计建成3389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81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50公斤/亩以上,稳定保障290亿斤粮食产能。

按照《规划》,全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桂中盆地平原区、桂东南丘陵平原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南沿海平地区五大区域。同时,在尽量避免打破市级行政界线的情况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较大和潜力较高的县(市、区)划分为浔郁平原粮食、湘桂走廊粮食、玉林盆地稻菜轮作、贺江流域粮菜轮作、右江流域粮菜轮作、左江流域糖料蔗、柳江流域糖料蔗、西北部山地玉米旱作、沿海糖菜九个重点建设区域。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农业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农业一张图“、“农情云”可以有效利用传感实时在线数据和历史记录数据构建动植物生长模型,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实行精准化种养,可最大限度挖掘动植物生长潜力,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

其次,数字农业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提供精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数字农业也是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的必然要求,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数字化,可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减少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影响,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更为精准的产需对接;

第三,数字农业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将经验、知识和技术数据化,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必然选择,并最终实现农业管理智能化、产业化、高效化生产,降低农业技术的应用门槛,有效解决劳动力缺乏、行业风险高、生产效益低等问题。